隨著最后一節塔柱混凝土的澆筑,標志著由湖北交投集團投資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湖北省第40座、武漢市第12座長江大橋——武漢雙柳長江大橋主塔全部封頂,即將進入主纜掛設和鋼梁架設施工階段。
據介紹,新港高速公路雙柳長江大橋及接線工程路線全長35.04公里,其中跨江主橋主跨1430米、寬50.5米,設計時速120公里,采用雙向8車道設計,是目前長江上在建的最寬鋼箱梁懸索橋,也是武漢“東大門”第一橋。
此次封頂的是雙柳長江大橋北岸主塔,高213.75米。由于北岸主塔位于極其松軟的泥質粉砂地層區,在這種地質上打樁相當于“在豆腐上插筷子”,為此,項目部積極優化施工方案,最終將群樁基礎打進117米以下的基巖層,樁基的總長超7000米,這在整個長江流域都十分罕見,施工難度全線最大、技術要求全線最高。為了有效解決施工難題,項目針對不同階段的施工重難點及工序轉換作出詳細部署。通過優化鉆頭、改進鉆進工藝、調配超高性能泥漿等方式,團隊攻破了樁基施工過程中塌孔、糊鉆等難題,提高了施工質效,僅用3個多月就完成了樁基施工,且均為一類樁。
建設過程中,項目以“智能”為核心建設體系,以“裝配化設計、自動化下料、工廠化制作、快速化安裝、智能化控制”為總體理念,采用了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最新代一體化智能筑塔機,搭設混凝土現澆質量控制技術及設備,集鋼筋部品調位、混凝土自動化精準布料、自動振搗、外觀質量監測、獨立智能養護系統和集成控制于一體,實現了橋梁主塔施工過程可視可控,確保了建造品質和施工安全,大橋主塔以每天平均近1米的速度快速“增長”。
項目同步使用了中交二航局自主研發的“鋼筋網片柔性生產線”,成為了湖北省首個使用該生產線的工程,它可在加工廠內通過自動化設備將鋼筋加工成“半成品”網片,保障了鋼筋間距、焊點質量、施工精度,從而大幅提升橋塔鋼筋安裝施工質量和生產效率。
“作為交通運輸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項目,我們將智能建造融入到項目建設的方方面面。下一步,‘新質生產力’還將在主纜除濕、智能纜索等方面得到體現,這些創新性技術將全面掌握全長全斷面主纜溫度、濕度和應力的測量數據,提高橋梁運維期智慧化管理水平。”中交二航局項目總工程師陳誠表示。
雙柳長江大橋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《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(2020—2035)》中近期重點建設的湖北省過江通道之一,同時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G9906武漢都市圈環線重要組成部分。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優化武漢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路網結構,助力湖北交通“硬聯通”加密成網,增強過江通道供給能力,有效推動“武鄂黃黃”都市圈一體化進程,為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。
來源于:路橋網